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何立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从新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出了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纵览古今、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实践要求,认真组织做好贯彻落实,务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尽快见到新气象。
从全局高度深刻认识新时代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是继往开来的长期战略任务,要深化理解认识,不断提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这是抵御自然灾害风险、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黄河是世界范围内泥沙含量最高、洪涝灾害风险最大的河流之一,从先秦到上世纪40年代“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加之历史上多次“以水代兵”等人为破坏,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黄河灾害治理,团结带领人民数十年接续奋斗,黄河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同时,黄河复杂难治的特性没有根本改变,下游“地上悬河”始终存在着重大风险隐患。随着流域生态系统出现新变化,入黄河的泥沙量大幅减少,水沙关系进入历史上少见的“水少沙少”时期,对防范洪涝灾害带来新的风险挑战和未知影响。2021年夏秋汛期,黄河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猛烈频繁,一些地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把防风险融入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强化干支流综合性减灾体系建设,构筑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
这是缓解水资源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黄河承担着向沿黄河省区和流域外供水的重要任务,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线。同时,黄河上中游大部分地区地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气候干旱少雨,水源涵养能力弱,水资源极为短缺。目前,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一些支流出现断流。个别地区不顾缺水少水的现实,打着各种旗号引黄河水挖人工湖,搞小桥流水、人造水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把确保水安全、防范水危机作为重大前提,全面贯彻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强化水资源作为稀缺资源的刚性约束,加快转变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力。
这是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黄河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渤海的天然生态廊道,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人为活动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一旦破坏恢复难度极大,需要付出几倍、几十倍的代价。目前,上游局部地区生态退化、土地沙化,中游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下游河口三角洲自然湿地萎缩。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问题交织,水质总体差于长江流域,大气、土壤污染程度和尾矿库风险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作为战略重点,对重要生态系统采取最严格的保护修复措施,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解决环境污染难题,筑牢生态安全根基。
这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沿黄河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农业和畜牧业基地地位重要,煤炭储量极为丰富,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实力较强。但同时,沿黄河省区产业结构总体偏重,一些地区“一煤独大”“一油独大”,产业链高碳重碳,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等省区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沿黄河主要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与长江流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先进制造业等新动能发展滞后,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处于劣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构建新时代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低污染、低排放、低耗水的绿色发展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发科技创新潜力,摆脱对能源经济、重化工业等的路径依赖,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准确把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重大关系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黄河流域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要准确把握重要逻辑关系和重大实践问题,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
坚持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防止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坚决纠正和防止先污染后治理、重发展轻保护等错误思想。把黄河流域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通过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攻坚战,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必须守好自然生态边界,必须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全面提高安全保障能力。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大力推动全社会各领域节约用水,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深刻影响,着力解决过去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可能发生的极端灾害等做好充分准备,从思想和物质两个方面全面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增强上中下游、左右岸一盘棋意识,一体化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加快建立共抓大保护的体制机制,防止因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避免短期内一哄而上、大干快上。
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决落实好能耗双控措施,严格控制“两高”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抓紧有序调整能源生产结构,优先发展急需紧缺的优质资源品种,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抓紧淘汰碳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坚定不移发展非煤产业和低碳经济,找准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形成非煤产业和高质量煤炭产业合理搭配、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
全面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重大任务
“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形势催人,任务艰巨。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攻坚克难推进各项任务,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一要始终确保黄河安澜。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对汛情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以干支流流域为单元,提升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应急响应体系,增强灾害防范意识。加强干流主要水库群集中调度,持续提升水沙调控体系整体合力。着力补齐中小河流防洪短板,结合河湖“四乱”整治工作开展防洪隐患排查,大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因地制宜推进堤防建设,全力防范洪涝及次生灾害。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建设中重点提升防洪减灾、排水防涝等能力,提高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增强大中城市抵御灾害能力。
二要以更大力度推进节约用水。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不断拓展节水空间,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把农业节水增效和工业节水降耗作为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的重点,削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加快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把取用水关,严控高耗水产能发展,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化利用水平。有效保障饮水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推广普及节水生活方式。创新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坚决刹住浪费水的歪风。
三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提高生态保护效能。加强冰川和退化草原等封禁保护,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推进上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推进种草栽树,改善局部小气候。严格保护河口三角洲天然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打造良好生态样板。实施农业面源、工业、城镇生活和尾矿库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入河排污口排查,大力整治污染物直排、偷排。从严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
四要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实施“能源流域”再造,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发挥光热气候优势,在上游具备条件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坚决避免“运动式”减碳,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和节奏,加快淘汰落后煤矿煤电产能,发展新型储能,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和经济社会运行。坚持创新创造优先地位,形成若干带动转型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五要抓好规划政策落地见效。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确保各项工作见到实效。按期出台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完善“1+N+X”规划政策体系,并认真组织具体实施。切实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对目标任务一抓到底,强化督促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