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聚集区,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与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强化主动为企业服务意识,围绕生物医药行业和企业发展所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新模式,着力解决企业在产品研发、特殊货物通关、融资、国际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痛点难点,以一流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赋能助力。

一、分级管理打通研发设备进口堵点。国外已上市但国内未注册的研发用医疗器械及零部件,由于同时具备“研发设备”和“医疗器械”两种属性,相关进口管理规定存在“模糊地带”,此前无法按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对一些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进程产生较大影响。对此,苏州工业园区专门制定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在严格做好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允许企业进口相关器械供内部研发使用。对符合办法所规定产品范围和分级标准的,由申请企业制定自主管理方案,明确专人管理,建立使用台账并严格逐笔记录,确保相关器械用途合规。政府部门同步加强监管核查,其中,商务部门负责核查企业管理能力,科技部门负责核查企业研发能力与进口产品和数量是否匹配,市场监管(药监)部门协助判断相关器械的分类等级并做好后续监管。海关根据相关部门的意见,按照规定为企业提供通关便利。截至2021年7月,已有16家企业238批次、44个研发项目的产品进口实现顺利通关,保障了企业研发工作顺利开展。

二、协同查验破解特殊货物通关难题。生物医药企业在进口以真空、防光、恒温(低温)存储的研发用试剂、材料等特殊货物时,若在普通环境下直接拆箱查验会影响货物性能和品质。对此,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积极与浦东机场海关对接(园区企业通过上海浦东机场口岸进口量较大),开展长三角一体化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协同试点,创新推出事前风险评估备案、事中两段布控处置、事后风险验证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宜在口岸海关监管区实施进境查验的特殊货物,建立口岸与属地协同监管机制,实行“口岸外观查验+目的地综合处置”,即货物在口岸进行外观检查后快速验放,全流程闭环运输至目的地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处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障相关特殊货物快速通关,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和生产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三、畅通知识产权证券化渠道助力企业融资。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具有研发投入高和轻资产的特点,资金需求较大,但通过银行信贷等常规融资方式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对此,苏州工业园区根据生物医药企业知识密集度高、具备较多“高含金量”专利的特点,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模式,按照“政府引导为主、企业自主参与、产品市场化运作”原则构建专利池,以企业授权专利作为底层资产,同时引入园区国有企业增信,面向投资人发行证券化产品。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金额4500万元,票面利率3.95%,具有额度高、成本低、融资期限长等特点。借助知识产权证券化,生物医药企业通过专利许可收益权交易等方式,在无需稀释股份的前提下实现了低成本融资。

四、创新人才认定方式保障国际引智需求。生物医药企业引进海外人才的需求较强,但相关领域的国外执业资格、资质证书等难以与国内的人才评价体系对接,制约了国际人才来华。对此,苏州工业园区专门发布生物医药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目录,将国际生物分子学技师等27个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领域国际职业资格纳入目录。取得目录内相关资格证书、且在园区内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在符合学历资历等申报条件情况下可直接认定相应国内职称,无需参加逐级评审,有效提升了对海外高端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为园区内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1800家,2020年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下一步,苏州工业园区将继续以营商环境优化畅通产业创新链、供应链、融资链,助力生物企业跑出研发、融资、招财引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