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基隆路9号。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挂牌。

随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发布。这是中国第一次用负面清单管理外商对华投资,迅速点燃了市场热情。

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的企业办事大厅,投资人和创业者挤得水泄不通。2013年国庆黄金周,浦东工商局注册科的陈逸霏被紧急抽调,接收企业开办申请,“忙得抬不了头,拿到申请材料就往后面房间送,一天下来,材料堆满屋子,人都走不进去。”

不到半年,自贸试验区新增中外企业7700多家,人们看好的是国内首个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

弹指7年多,“试验田”从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又添临港新片区。截至2020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6.9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的1.7倍,其中新设外资企业1.2万户,更有328项制度创新成果从上海推广至全国。

自贸区试验,“试”出了中国开放新境界。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开展自贸区试验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开展自由贸易试验,为今后参与双边、多边以及区域合作奠定基础,为开展国际贸易新格局的相关谈判积累经验,进而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就设立了保税区。“对外开放,上海经验丰富,率先开展自贸区试验是最佳选择。”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沈玉良说。

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多部门支持下,上海市针对各项国际贸易规则,组建了18个研究团队逐条对标,让自贸试验区做到与国际最高标准接轨。

先行先试,涉及国家多个部门,必须争取改革共识。历时一年,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出台。

时任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说:“乘着巨轮启航,担着使命奋楫,历史或将写下:自贸区,中国开放新起点!”

以开放促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位委员说,“自贸试验区为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找到了具体抓手。”

推出“负面清单”,并根据改革进展不断完善。最初的负面清单,设立了18个行业门类190条不予准入或有限制的“禁区”,非禁止即准入。此后数次“瘦身”,2020年负面清单仅剩30条。

改革接踵而来:注册资本实缴制变认缴制,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徐明祺认为,自贸试验区以开放促改革,确立了一套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准入方式。

以前,开一间便利店,办齐各种行业许可证得奔忙数月。自贸试验区“一业一证”改革,把一个行业准入的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审批时限压减近90%,申请材料压减近70%。

2020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浦东新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

海关通关改革让企业更便利。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实施了近百项创新举措,如“单一窗口”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贸易监管制度,促进区内货物、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通行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新模式……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每年降低费用超4亿元。

金融改革稳步推进。2014年5月,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体系建立,自由贸易账户推出,区内主体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投融资汇兑等创新业务。2015年10月,人民银行等部门和上海市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的“金改40条”,金融制度创新框架基本形成。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有序运行。

截至2020年底,有61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直接接入自由贸易账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3.2万个,获本外币境外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2.1万亿元。

临港新片区闯新关,扩大开放再升级

披襟向洋的临港,距上海市中心70多公里,每逢节假日,滴水湖畔游人如鲫。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2019年8月,临港新片区揭牌。有人这样评价临港新片区:“敢闯、敢试、敢改。”

敢闯——投资自由,全国首个由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设立;资金自由,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等业务相继落地;运输自由,首艘“中国洋山港”籍船舶完成登记……

敢试——引进人才,减少审核的条条框框。一系列突破性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综合环境。位于临港新片区的榕融新材料公司,有一批学历不高却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临港不但为其落户,更安排入住公租房。

敢改——临港审批管理模式“改”向扁平化:市级、区级1170项事权直接下放到临港一级,许多事项由原管理部门的三级或四级审批压缩为二级。

揭牌一年多,临港新片区在“特殊功能”上做足文章:初步构建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一批首创模式、首发项目、首个业务落地实施;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二期封关验收完成,特殊经济功能逐步显现;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群,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始终保持招商和投资热度……2020年,临港新片区签约重大项目365个,涉及投资额超过2542.38亿元,平均每天落地一个重大项目。

“临港新片区正作为‘新平台、新窗口’,参与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产业分工和国际经济治理,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